
Linux弃坑指北
在相当长时间以来,我都是倾向于使用Linux的。
记得我最开始接触电脑时,是我三四年级的时候,那个时候电脑算不上特别普及,联网的电脑更是稀奇物品。在这台电脑不需要正式工作的时候,我就会在上面看一些动画片,那时候我连打字都不太会,电脑默认是五笔输入法,不过因为小学的缘故,拼音才是我意识中的“正道”,以至于我自己捣鼓,从网上寻找开启拼音输入法的开启方法,没想到,拼音居然只是藏在几个快捷键之中,仅仅依靠ctrl+shift
,我就“安装”上了拼音输入法,这对我来说简直太有成就感了。
有了输入法,那便算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配合当时难用到爆炸的IE6,我使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键盘的输入方式,遨游着百度百科,满足自己那毫不停歇的求知欲。
也是在那时,我逐渐接触到了Linux,哪怕相关知识尚不具备,但Linux就突然闯入了我的视野,并深深地吸引着我。对我来说,这是一个全新的、极具视觉冲击的新型系统。
我第一次装机Linux,是我初中的时候,那个时候我有了一台退休的笔记本电脑,由于不再有重要内容,我可以放心大胆地折腾它。于是,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Debian,这也是当时已经名声在外的Linux。可是啊,我一直以来都是使用Windows,第一次装机,我下载了iso文件,以至于我以为这和往常软件一样是一个双击即可运行的执行文件。这一次,我第一次把注意力聚焦到了文件的后缀上,原来,后缀不是exe就不能在Windows上运行!我做出了这个惊为天人的推断。
那如何安装呢?我了解到,iso文件需要烧录到光盘中,然后通过引导到光盘处启动,才能看见软件的本体。查完资料的我似懂非懂,看到需要光盘我就无比沮丧,毕竟我没有光盘,也不知道怎么烧录,甚至电脑也没有可以塞进光盘的地方,我的第一次安装梦轻轻地碎了。但我并没有死心,折腾之心也算是初见端倪。我继续查资料,于是逐步了解到诸如老毛桃之类的U盘装机方案。U盘装机可谓是养蛊现场,我那退休的老电脑被我装了无数次,360、金山毒霸,乃至后来的各类浏览器和奇奇怪怪的999页游让我折腾卸载了许久,通过各种方式绕过Windows正版认证,收集激活秘钥、KMS、OEM等,从XP到win7再到Vista(我是先接触到的win7然后才是Vista),我不得不承认,让那时的我去修电脑,软件方面的问题估计可以干翻一些老师傅。不过仅限于Windows,于我心中,仍有一根最深最痛的刺扎在心中,那就是我尚未完成的Debian。
时光匆匆,后来学业压力,我再次有充足时间捣鼓电脑已经是初中毕业了。那时的我,凭借着一股拗劲,使用U盘安装了三四次Linux,由于没有备份,电脑拿去维修点两三次,最后老板都不好意思收我钱了,我终于才意识到Linux不算是像Windows那样简单的,面对那黑乎乎的屏幕,如何叫人不心生惧意。由于Debian装不好,我只能转向其它发行版,像Mint、Ubuntu、fedora、suse等系统,凭借一个小小的4GU盘,终于是锁定了Ubuntu,依稀记得那时的版本是12左右,由于suse的iso文件稍大于我的U盘极限,哪怕被suse的颜值吸引,我也没能有机会体验一下这个系统。
再后来,更系统地接触电脑便是大学了,秉承着初心,我大二左右便开始改用Linux,那时大概是2021年?到我毕业后,算是34年,我基本都是在Linux为主的双系统下。虽然工作后因为效率需要,Windows重新成为我的主要使用平台。
今年考研后,我终于又有闲暇时间来重新回到我的Linux中了。随着腾讯系的软件终于迎来更新,QQ微信等软件算是不成问题了,原生支持使得最初装机必备的wine不再是必然。
这些天安装ArchLinux,重走流程,可是令我失望的是,时隔这么久,Linux+DE依旧只能是一个玩具。哪怕之前同样的安装流程正常使用,这次安装好后启动进入图形界面,每次用一会就会死机,查询日志也没有特别的报错行,我没法定位问题所在,不清楚什么问题,自然也无从修起。而且这种错误是随机时长出现的,或许在编辑文档、观看视频的时候,突然鼠标就动不了了,用alt+Fx
也丝毫不见效,试着好几种可能的修复方法,可是连复现问题都是随机的,我甚至无法短时间内确定方案是否有效。
电脑、外设之类的没变,变得只有内核、软件版本,或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隐含的版本兼容问题,但如此的话,我只能说,都马上2025了。如果需要使用de,Linux的稳定性依然是路边的一条,哪怕已经跟随ArchLinux一直滚动更新几年之久,期间出现不少次数的更新或兼容问题,只要可以报错,我也已经有不慌乱的心态去查阅文档,排查错误。可是我也认识到,我们使用工具,在乎的是工具带给我们的便利性,而不是徒然地做每一件事但每一件事都做不太好的美丽的误会。
DE版的Linux给我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,特别是我有工作经历之后,更是觉得工具既然可以让我们留出更多宝贵时间,何必再花时间去折腾工具本身呢?折腾Linux错误,解决了它的问题,可以增加阅历知识,可是沉没成本太大了,这是一个没有时间效率的知识获取过程。
不过我依旧热爱着Linux,我喜欢也逐渐熟知着这黑色的终端,相比于我最初安装Linux,黑底白字的输入输出不再像幽灵般束缚着我。只是啊,别了KDE,我那曾经最喜欢的桌面。wsl和虚拟机已经替代了我对Linux图形界面的需求,如今我手里维护着几个linux服务器,某些项目依旧在linux中开发运行,但效率优先的理念告诉我,LinuxDE不再(从来不)是明智之举,通过本地或远程连接的方式访问Linux才是更好的选择。或许回归到黑色终端才是使用Linux的最好的归宿吧。
说起来,我还有很多Unix/Linux发行版没有体验过,例如NixOS、FreeBSD甚至最初希望安装体验的SUSE也是。我的折腾双系统之心或许暂时贤者了,但或许未来某个时候,我肯定会再去尝试这些个系统,感受不同系统底层逻辑的差异以及他们独具匠心的设计的魅力。
